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路上車牌英文字母的變化呢?台灣的車牌從最早的數字到現在英文加數字的組合,其實藏了不少有趣的冷知識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車牌字母,保證讓你下次等紅燈時會忍不住多瞄幾眼鄰車的車牌!
先來說說最基本的規則吧!目前台灣車牌格式是「英文+數字」的組合,像是ABC-1234這種形式。但你知道這些英文字母可不是隨便亂排的嗎?監理站會按照固定的順序發放,從AAA開始一路往下排。最近已經排到C字頭了,網路上還掀起一波「CRV」車牌熱潮,因為跟Honda的CR-V車款同名,意外成為車主們搶標的熱門組合呢!
不過有些字母組合可是會被跳過的喔!像是「CAT」因為在英文俚語中有不雅的意思,就被列為禁止使用的組合。另外像是「ASS」、「BUM」這類容易讓人聯想到負面詞彙的組合也都會被過濾掉。監理站在這方面把關很嚴格,畢竟誰都不想掛著尷尬的車牌上路對吧?
說到特殊車牌,就不得不提競標制度了。台灣從2003年開始開放車牌競標,讓民眾可以花錢買到自己喜歡的號碼。最近最轟動的就是VVV開頭的車牌提前開放競標,原本按照正常排程要40年後才會發放的組合,因為太多人詢問,監理站乾脆提前釋出,讓車主們有機會搶到這種稀有車牌。
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車牌字母冷知識給大家參考:
車牌類型 | 字母特徵 | 特殊意義 |
---|---|---|
一般自用車 | 三碼英文+四碼數字 | 按順序發放,目前到C字頭 |
計程車 | 開頭為T | 例如TAB-1234 |
租賃車 | 開頭為R | 例如RAC-5678 |
電動車 | 開頭為E | 例如EVA-9012 |
特殊車牌 | VVV開頭 | 原定40年後發放,現已開放競標 |
其實車牌字母的學問比我們想像中還多,像是早期車牌還會用英文來區分縣市,現在雖然統一了格式,但老一輩的司機大哥都還記得這些「密碼」。下次在路上看到特別的車牌組合,不妨多留意一下,說不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冷知識喔!
最近在路上看到各種車牌英文字母組合,你是不是也好奇「車牌英文字母怎麼看?台灣常見車牌代碼解析」?其實這些字母背後都有特別的意義,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台灣車牌的小秘密,讓你以後看到車牌就能秒懂它的來歷!
台灣現在的車牌格式大多是「英文-數字-英文」組合,前面兩個英文字母代表的是車輛的登記地區。像是台北市的車牌開頭通常是「AB」、「AC」,而高雄市則是「EA」、「EB」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隨著車輛數量增加,有些地區已經開始使用新的字母組合了。另外第三個英文字母則是隨機分配的,沒有特別意義。
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車牌開頭字母對應地區給大家參考:
字母開頭 | 對應地區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AB, AC | 台北市 | 最常見的台北車牌 |
AD, AE | 新北市 | 新北專用代碼 |
EA, EB | 高雄市 | 南台灣最大城市 |
KA, KB | 台中市 | 中台灣代表 |
QA, QB | 台南市 | 古都專屬代碼 |
M, N | 租賃車 | 前面只有單一字母 |
R | 營業用車 | 計程車常見 |
除了地區代碼外,車牌上還有些特殊組合值得注意。像是「VV」開頭通常是政府機關的公務車,「CD」則是外交使節車輛專用。另外如果你看到「EAB-5678」這種格式,前面三個字母代表的是電動車專屬車牌,這是近年來為了推廣綠能交通工具特別設計的。計程車的車牌也很好認,除了前面提到的「R」之外,現在新型的計程車牌會直接寫上「TAXI」字樣。
車牌的數字部分其實也有學問,早期是純數字,現在則是數字與英文混和。數字通常沒有特別意義,但有些人會花錢選特定的吉祥數字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雖然車牌可以反映車輛的登記地區,但台灣人買車不一定要在戶籍地,所以看到車牌也不一定完全準確喔!
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車牌要有英文字母?原來跟發牌順序有關?其實這套系統在台灣已經沿用超過半世紀,背後藏著一套超實用的編碼邏輯。每次在路上看到車牌,那些英文字母和數字的組合可不是隨便亂排的,而是政府為了有效管理車輛數量設計的聰明方法。
台灣的車牌編碼規則其實很有規律,主要是由「英文+數字」組成。早期是用純數字發牌,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,數字根本不夠用,所以才在1982年開始加入英文字母。現在最新的編碼方式是「前兩碼英文+後四碼數字」,這樣組合起來可以產生超過600萬組不同的號碼,完全夠用啦!
來看看台灣車牌演變的幾個重要階段:
時期 | 編碼格式 | 發牌範圍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1972年以前 | 純數字(4-5碼) | 1000-99999 | 最早期的編碼方式 |
1982-2012 | 前2英文後4數字 | AA-0001~ZZ-9999 | 因應車輛增加首次加入英文 |
2013至今 | 前3英文後4數字 | AAA-0001~ZZZ-9999 | 容量更大,現行主要格式 |
有趣的是,車牌上的英文字母也有地區區分的功能喔!比如說「A」開頭的多半是台北市的車,「B」是台中市,這種分配方式讓警察在路上值勤時,一眼就能大概知道這輛車是從哪裡來的。不過現在新式車牌已經取消這種區域劃分,全部統一編碼了,所以看到「ABC-1234」這種車牌,就沒辦法直接判斷車主住在哪個縣市啦!
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,車牌英文的排列也是有學問的。政府會按照字母順序發牌,從AAA開始一路發到ZZZ,發完一輪再換數字部分遞增。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方式,讓監理站可以很清楚掌握現在發到哪個號碼,完全不會搞混。而且有些特殊字母組合像是「ASS」、「BUM」這種不雅單字,都會被事先過濾掉,不會出現在正式車牌上,這點真的很貼心呢!
什麼時候開始用英文字母當車牌?台灣車牌演變史
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路上車牌的變化啊?其實台灣的車牌設計可是經歷了好幾代的演變呢!最早在民國36年(1947年)開始發放車牌,那時候的格式超簡單,就是單純的數字組合,像是「台-1234」這樣。後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,政府也開始調整車牌的設計,讓管理更方便。
說到英文字母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車牌上,這要追溯到民國61年(1972年)啦!當時因為車輛數量暴增,純數字的編碼方式已經不夠用了,所以開始在車牌中加入英文字母。一開始的格式是「台-AB-1234」,後來又改成「AB-1234」的樣式。這個改變讓車牌的組合方式變更多,可以容納更多車輛登記。
台灣車牌演變過程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:
時期(民國) | 車牌格式 | 特色 |
---|---|---|
36-61年 | 台-1234 | 純數字編碼 |
61-81年 | 台-AB-1234 | 加入英文字母 |
81-96年 | AB-1234 | 取消「台」字 |
96年至今 | 1234-AB | 數字字母位置對調 |
到了民國96年(2007年),車牌格式又做了大改變,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的「1234-AB」形式。這個設計讓數字和字母的位置對調,主要是為了配合新的監理系統。有趣的是,隨著時代進步,車牌材質也從早期的鐵牌變成現在的反光材質,晚上開車時更容易被辨識。
現在路上還能看到一些老車掛著舊式車牌,像是早期的「台」字開頭車牌,這些都變成時代的見證了。每次看到不同時期的車牌,就像是在看台灣交通史的縮影一樣,蠻有意思的!不過要提醒大家,如果車牌太老舊或損壞,記得要去監理站換新式車牌,不然可是會被開罰單的喔。